遍地安置房为何遇冷?拆迁户亲述冰冷现实,原因残酷又真实前几年拆迁,大家都盼着分安置房10大配资公司,觉得“白得一套房,稳赚不亏”;可现在不一样了,不少拆迁户宁愿选货币补偿,也不愿要安置房,甚至有些小区的安置房建好后,空置率一直居高不下。明明到处都在建安置房,怎么就没人愿意要了?几位拆迁户说的实在话,戳中了背后三个冰冷又真实的原因。原因一:位置偏得“离谱”,生活便利度差太远“当初选安置房时,销售说‘未来规划好’,结果住进去才发现,离市区开车要一个多小时,周边连个大型超市都没有。”家住城郊安置房的张姐吐槽。现在的安置房,大多建在城市边缘甚至远郊区——毕竟市区土地值钱,开发商更愿意拿核心地段盖商品房,安置房只能往远了挪。这不是个例,很多城市的安置房集中在“远郊板块”:比如某省会城市的安置房小区,距离市中心25公里,周边只有一个小菜市场,买菜要赶早,看病得坐40分钟公交去市区医院;孩子上学更麻烦,小区配套的幼儿园没建好,小学离得远,每天得早起半小时送孩子。拆迁户以前住老城区,出门就是便利店、菜市场、医院,对比之下,安置房的“偏远”让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都翻了倍,住得越久越憋屈。
原因二:质量和物业“双拉胯”,住着糟心还难转手“我家安置房住了两年,墙面就开始掉皮,厨房漏水找物业,拖了半个月才来人修,修完没俩月又漏了。”拆迁户老周的经历,很多人感同身受。安置房的建设成本有限,为了控制预算,部分项目在建材和施工上“缩水”:比如墙面抹灰不均匀、门窗密封不严、公共区域的地砖容易开裂;电梯更是“重灾区”,不少安置房的电梯经常故障,高层住户爬楼爬得直喘气。更让人头疼的是物业。安置房小区的物业费普遍低(每月每平1块钱左右),物业为了节省成本,保洁打扫不及时,小区里垃圾堆积;安保也不到位,外来人员随便进,电动车乱停乱放,甚至有住户私占公共绿地种菜,物业也不管。住得糟心不说,想转手都难——二手房买家一听是安置房,先担心质量和物业问题,就算降价,也比同地段的商品房难卖,有些安置房挂了半年都没动静。原因三:“房产证”难办,产权问题成“心头病”“拆迁时说‘三年拿证’,结果五年了还没消息,现在想把房子过户给儿子都办不了。”李阿姨的焦虑,是很多安置房业主的“心头病”。安置房的房产证办理,比商品房复杂得多:有些项目因为土地性质(比如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手续没办完)、规划验收没通过,导致房产证迟迟办不下来;还有的因为开发商拖欠税费,影响整个小区的产权办理。没有房产证,麻烦事一堆:想抵押贷款,银行不接受;孩子上学,有些学校要求“房产证+户口”,没证可能影响入学资格;就算能转手,也只能“私下交易”,没法办理正规过户,买家担心产权风险,卖家也卖不上价。拆迁户本以为“有套房就安心”,结果因为房产证问题,房子成了“看得见却用不活”的资产,心里总悬着一块石头。其实拆迁户不是“嫌弃”安置房,而是怕“住得不方便、住得不省心、产权没保障”。位置偏、质量差、物业糟、房产证难办,这四个问题凑在一起,让曾经“抢手”的安置房,变成了很多人眼里的“鸡肋”。与其选一套住得憋屈、难转手的安置房,不如拿货币补偿,添点钱买套位置好、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房——这不是拆迁户“挑剔”,而是现实逼得人不得不理性。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,要是住得不舒服、没保障,再“便宜”也没人愿意要。
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